最新消息
首頁 最新消息
佛像樣式的演變與傳播 2023-03-21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s://cul.sohu.com/a/616972839_121301175"

原標題:佛像樣式的演變與傳播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。佛教產生于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,是迦毗羅衛國(今尼泊爾境內)王子喬達摩·悉達多所創。佛教教義:最根本的是所謂四諦(四真理),包括苦諦、集諦、滅諦和道諦。“苦諦”宣揚所謂八苦,即生、老、三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五受陰。“集諦”說明產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愛(渴望),包括對歡樂之欲愛、長生之欲愛、權力之欲愛。有欲愛便有行動,有行動便造了業,造了業便有了今后的因,于是因果不斷,生死輪回不已。“滅諦”說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滅苦,人類滅苦的管教在于消滅欲望,以達到所謂“不生不滅”的絕對寧靜的涅槃之地。“道諦”說明佛教修道的主張和途徑,包括正見、正思維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等八正道。所謂八正道包括兩個方面,一方面從理論上理解佛教宣揚的教義,一方面從靜坐中體驗佛教所宣揚的境界。此外,佛教還宣揚“眾生平等”說。佛教在中國傳播的歷史頗為悠久,各地精美新發見的造像亦層出不窮。現今我們看到的佛像,其實是經過不斷演化同化,才有現今如此規模龐大品類繁多的類別。古印度佛像的發展歷經四次變革,展現了佛像樣式從最初的象征物表現,到借鑒模仿創立浮雕佛像,再到單體佛像和造像譜系的建立與發展,直至密教化和衰落的全部歷程。這些佛像樣式演變與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,對中國佛教造像產生四次不同的影響。可以說,在中印佛教的傳播中,佛像起到了比經典和儀軌更為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討論古印度佛像樣式的演變,是研究中國佛教造像的基礎和前提,也是厘清中印佛像源流關系的重要依據。古印度佛像的四次變革第一次變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巽加王朝時期,佛像作為佛傳故事的主人公,并非以人格形象出現,而是以象征物或空缺來替代。這時期也被稱為佛教美術的“無佛像時代”,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像是佛像最初的形式。佛塔、圣樹、圣壇、獅子、白象、足印、蓮花、華蓋……大多是延續孔雀王朝的表現特征。此時的佛教還沒有造像傳統,且這些象征圖像與中國傳統圖像具有相似寓意,因而隨佛教傳播出現在沿海城市的墓葬祠堂中。也為之后印度佛像入華與神仙佛陀信仰提供了思想前提。第二次變革于公元1世紀左右的貴霜王朝,佛陀形象首次成為畫面中心。以小型敘事場景為主要表現的浮雕佛像,被稱為“敘事佛像”其誕生不僅意味佛陀人格形象的創制,更代表著佛像重大的第二次變革:佛教美術到了開始探索自我造像傳統的階段。由于佛教最初并無造

關鍵字標籤:神像推薦
專門打造時尚精品居家燈飾及室外照明燈具。
客戶可客製化訂做燈具,歡迎免費諮詢及詢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