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首頁 最新消息
桿秤:半斤八兩2000年定盤星的來歷有個跟李斯有關的傳說 2023-10-10
文章来源:由「百度新聞」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"http://www.baidu.com/link?url=C9OYoBYGpHaK5ytiJNm-02RetARtt4Rkz-MgYspFntIECkGMW47D_O9bcV0q6YmpzHkgHcHG8lZKaOSow8a6qbnwrWVx80PV_8Pi1wWpjE7"

稱物而知輕重n戰國衡器杠桿原理造n2500年前,我國已有“度量衡”的描述。一斤十六兩的秦朝衡制,沿用了2000年。n“權,秤錘也。所以稱物而知輕重者也。”這是宋代理學家朱熹在《論語集注》中對衡器的評價。n成書距今約2500年的《論語》《禮記》等,都已對“度量衡”有了描述。《禮記·雜記下》中說:“納幣一束,束五兩,兩五尋”;《左傳·昭公二十六年》有“幣錦二兩”“百兩一布”的記載。n《漢書律歷志》記載,春秋戰國時期以中等顆粒的黑黍粒,以十黍為累,十累為一銖,二十四銖為一兩,十六兩為一斤。也就是說,當初確定“兩”是以北方所產黑色黍谷等粒度的100粒重為一銖,2400粒為一兩。n2400多年前,古代思想家墨子的《墨經》中,就有關于力、力系的平衡和杠桿、斜面等簡單機械的論述,“衡,加重于其一旁,必垂。權、重相若也相衡,則本短標長;兩加焉,重相若,則標必下。”這段話是關于衡器原理的最早論述,比阿基米德的杠桿原理要早200余年。n安徽壽縣出土的“王”銅衡,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不等臂秤銅衡。兩件銅衡形制相同,體扁長,衡干背都刻一“王”字。桿中部上方有拱形突起,中有孔,系拴提繩的鼻紐。銅衡桿的長度相當于戰國時的一尺。兩件衡桿正面均刻線,一件刻十等分,每等分一寸;一件中間二寸有寸刻線,其余每半寸刻一線。兩件衡桿都以刻線來計算稱錘到提點的長度(力臂)和被稱物品到提點的長度(重臂),然后計算物品的重量,這是比較準確的衡器。專家認為,壽春(今安徽壽縣)是戰國晚期楚國的都城,在壽春故城內出土的刻有“王”字的銅衡,很可能是楚遷都壽春城后王宮使用的遺物。n長沙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秤,則是中國考古發掘的最早的秤。它出自1954年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墓。考古學家在墓中發現一個竹制容器,容器內裝有天秤、砝碼等。天秤保存很完整,木桿長27厘米,中間置絲線提紐,兩端各系一銅盤。砝碼大小共九個,分別為當時的一株、兩株、三株、六株、十二株、一兩、二兩、四兩和八兩。湖南省文物考古所的吳銘生認為,天稱和砝碼制作非常規范,這是當時稱量黃金貨幣的衡器。n衡器在戰國時期已經普遍使用。但量值不統一,單位的大小和名稱也不一致,當時的重量單位包括鎰、釿、寽、鈞、石等。n統一度量衡n詔書版秦權通行全國n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秦權。n秦權,是秦朝為統一全國衡制而由官府頒發的標準衡器。n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《中國通史簡編》中認為:“秦始皇按秦國制

關鍵字標籤:anhose.com.tw
專門打造時尚精品居家燈飾及室外照明燈具。
客戶可客製化訂做燈具,歡迎免費諮詢及詢問。